首页 资讯 正文

松果菊翩然盛开,像夏天写给大地的情书

体育正文 61 0

松果菊翩然盛开,像夏天写给大地的情书

松果菊翩然盛开,像夏天写给大地的情书

“殷墟”是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(de)都城。在这座古都的废墟里,最有价值的出土文物(chūtǔwénwù)之一是“甲骨”(龟甲和兽骨)。有很多甲骨上面刻着年代久远(niándàijiǔyuǎn)的文字,我们把它们叫作“甲骨文”。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、中国最古老的、成体系的成熟文字。甲骨文是怎么被(bèi)发现的?要回答这个问题(wèntí),还要回到19世纪末。 2019年秋天,天津博物馆举办了“殷契重光(chóngguāng)——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(zhōunián)特展”。 在这次特展(tèzhǎn)中,有(yǒu)一片牛肩胛骨特别引人注目。这片牛肩胛骨的正反面都刻有卜辞, 正面的文字是关于占卜灾祸的,连续十天的占卜,都没有(méiyǒu)灾祸。不(bù)过,对于今天的人来说,重要的文字不在正面,而在反面。这片牛肩胛骨的反面记录了七个字——“旬壬申(rénshēn)夕月(yuè) 有食”,意思就是说(jiùshìshuō),壬申这天夜里有月食。 这里的“壬申”是公元前1189年10月25日。在距今3200多年(duōnián)的那天晚上,发生了月食,而且被甲骨文记录下来,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。当我们看到这条记录的时候,就好像在和3200多年前的殷商人对话一样。 这(zhè)片神奇的(de)牛肩胛骨是怎么流传到今天,成为天津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呢?这片珍贵的 牛肩胛骨是由一位世居天津、名叫王襄的老先生捐赠的。王襄一共捐赠给天津博物馆800多片甲骨,这是他倾尽心血的收藏。那么王襄的甲骨又(yòu)是从哪儿(nǎér)来的呢?这又要说(yàoshuō)到19世纪末的“龙骨谜案”。 清光绪二十五年(èrshíwǔnián)(1899)秋天,当时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(le)(le)疟疾(nüèjí)。医生给王懿荣看了病,开了方子,王家人就去药铺抓药。从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药店买回来的药里,有一味“龙骨”。王懿荣无意之中发现(fāxiàn),龙骨上刻着类似文字的符号。王懿荣本来就在金石研究方面颇有造诣,他对这龙骨上的符号很重视,经过认真(rènzhēn)研究,断定所谓龙骨就是商代的“卜骨”,上面的刻画符号是商代文字。后来,王懿荣被(bèi)认为是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的人。 和(hé)王懿荣同时购买甲骨(jiǎgǔ)的人,还有当时居住在天津(tiānjīn)的王襄(wángxiāng)(wángxiāng)和孟定生。有所不同的是,王襄和孟定生是从古董商人处购买到甲骨的。河南省安阳市(ānyángshì)小屯村的田间出(chū)甲骨,甲骨被当作中药材来贩卖使用,这是很早以前就有的事了。一个叫范寿轩的古董商人发现了这一情况,他到天津和王襄讲到河南农民在泥土里捡到带有文字的龙骨,引起了王襄和孟定生的重视(zhòngshì)。也是在1899年,范寿轩带着刻有字符的龙骨和龟板到天津向王襄、孟定生售卖。王襄和孟定生看后惊叹不已,认为这是古物,上面的字符是古文字,于是各自尽力购买了一些。 1899 年,世人(shìrén)知道了甲骨,甲骨出自“殷墟(yīnxū)”,但殷墟具体在哪儿呢(ne)?殷墟这个称呼不是现在(xiànzài)才有的,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这么叫(jiào)了。《史记·项 羽本纪》里记载说,秦朝末年,西楚霸王项羽和秦末最勇猛的将军章邯就是在殷墟会盟,项羽接受了章邯的归降,秦朝彻底土崩瓦解。 甲骨被世人知晓后,古董商人为了牟利(móulì),并不想让人知道出土甲骨的具体地(dì)点在哪儿。甲骨学者经过大力搜集、实地考察,确定了甲骨的出土地点是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(xiǎotúncūn),这里(lǐ)就是《史记》里所说的殷墟。 也就是说(yějiùshìshuō),人们并不是先找到了殷墟,后发掘(fājué)出甲骨 文,而是先发现了甲骨文,后来顺着线索找到了殷墟。1928年秋天,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了,开始有计划(jìhuà)地、科学地对殷墟遗址进行发掘。 如果说,甲骨上的(de)文字可以作为中国最早的书法之一,那么这些书法作品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书法作品是非常不一样(yīyàng)的,因为甲骨文的主流书写(shūxiě)方式是以刀为“笔”,以甲骨为“纸”。 以刀为笔(bǐ),以甲骨为纸 “龟”是一种神奇的动物,早(zǎo)在新石器时代,当时的人就(jiù)认为龟是能让人与天地沟通的神物。 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的贾湖遗址距今 9000—7500 年,出土(chūtǔ)过作为特殊响器(xiǎngqì)的完整龟(guī)甲,它包括龟背甲和龟腹甲。把一些小石粒放在一副完整的龟甲里,晃动的时候(shíhòu),它就会发出响声。这种响器是在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使用的。主持宗教仪式的人把它系在自己身上(shēnshàng),当身体做出动作时,它就会跟着晃动而发出响声。 随着(suízhe)时间的推移,龟的用处越来越大。殷商时期,龟主要(zhǔyào)是用来占卜的。龟甲上面的文字,绝大部分都是跟(gēn)占卜有关的卜辞,记录占卜的时间、地点(dìdiǎn),谁来负责占卜,占卜问的是什么事,结果是吉是凶,之后是不是应验,等等。 研究甲骨(jiǎgǔ)的学者习惯把甲骨文叫“殷契”。“殷”是(shì)指殷商王朝,“契”是指用刀子刻。“殷契”就是指殷商时刻(shíkè)在甲骨上的文字(wénzì)。甲骨质地坚硬,什么样的“刀”才能(cáinéng)刻出如此精细的文字?根据专门研究甲骨文的学者推测,刻字(kèzì)使用的是青铜或玉石刻刀。有可能是先把甲骨浸泡在某种液体里,使它们软化,因此刻字方便。不过,所谓“甲骨”,又是什么“甲”, 什么“骨”? “甲”指的(de)是龟甲,刻字主要是用龟腹甲。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保存(bǎocún)完整的龟腹甲,叫作“般无咎(bānwújiù)全甲(quánjiǎ)”。上面的刻辞是商王武丁时期的一次占卜(zhānbǔ)记录。 占卜是为了一位叫“般”的贵族进行的,由商王武丁亲自来判断般是否有灾祸。商王断定“般无咎”,“无咎”就是没有灾祸。 一般来说,用得最多的“骨”是牛(niú)肩胛骨(jiānjiǎgǔ)。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(yījiàn)“土方入侵”涂朱刻辞卜骨,就是使用了牛肩胛骨。这件甲骨上面的刻辞是完整的,正反面一共224个(gè)字,记录了土方入侵殷商,掠夺庄稼,劫掠人口的事。 无论是“甲”还是“骨”,刻字一般有个共同点:能看出竖列,但没有(méiyǒu)显著的横行。甲骨文(jiǎgǔwén)虽然是刻上去的文字,但是古人用刀和(hé)今人用笔一样娴熟,文字有规矩又大气典雅。 看到这些(zhèxiē)遥远(yáoyuǎn)的3000多年前的文字时,我们似乎并不觉得(juéde)陌生,反倒觉得有种亲切之感,甚至还可以猜测出某些字是什么字,这又是为什么呢? 为什么我们(wǒmen)能认识三千年前的文字 今天,当你在博物馆里看到一块甲骨的时候,仔细看一看(kànyīkàn)、找一找,很(hěn)有可能上面会有你认识(rènshí)的字。比如天津博物馆那块记录月食的卜骨。“旬壬申(rénshēn)夕月有食”,这(zhè)七个字中,你一定认识“月”字,因为它看起来就像是一弯月亮,我们今天的“月”字也很它有明显的传承演变的痕迹。 甲骨文里有很多这样的字。日、月、田、木、水、云、齿、目、牛、羊(yáng)……这样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(xiàngxíngwénzì),观其行而知其义。但象形只是造字(zàozì)(zàozì)法的一种,今天我们都知道造字法有“六书”: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转注、假借。实际上,甲骨文就已经具备了(le)六书造字法的特征。 文字(wénzì)是(shì)和生活密切相关的。随着社会的变化、生活方式的变化,新的字会不断出现,旧的字也会不断消亡。从文字诞生到今天(jīntiān),文字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,所以书写简便也是文字字形发生变化的主流原因。能够确定的是,汉字(hànzì)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字,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,一直使用到今天。所以汉字视角是了解(liǎojiě)中华文明的独特视角。书法是书写的艺术,要了解书法,必定先(xiān)要了解汉字。 (以上(yǐshàng)内容摘自《博物馆(bówùguǎn)里的书法》,沅 汰 著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) 《博物馆里的书法》,沅 汰 著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(chūbǎnshè)出版
松果菊翩然盛开,像夏天写给大地的情书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